4月10日,國美零售與家樂福(中國)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將從2019年7月底之前,以“店中店”的模式入駐家樂福(中國)的200多家門店,經營所有大家電、3C和智能商品。
據(jù)國美方面介紹,“店中店”會與國美門店共享供應鏈資源,用戶可以通過線下門店和國美APP進行線上選品。此外,雙方還將在聯(lián)合營銷、會員管理等方面展開合作,希望借此實現(xiàn)服務和流量轉化。
國美這次的戰(zhàn)略合作主要釋放出兩個信號:第一,國美開始尋求更多外部合作,注重擴充零售渠道,補足自身線下業(yè)務的覆蓋范圍;第二,國美希望通過線上線下+大型商超的合作方式,提高行業(yè)競爭力,以圖縮減與零售行業(yè)內競爭對手的差距。
然而,對于國美此次合作,多位業(yè)內人士給出了相近的看法,雖然國美努力,但它已經錯失了零售行業(yè)或者電商行業(yè)的關鍵競爭機會,而今年國內零售領域的變化遠非現(xiàn)今國美的腳步能跟得上的。
不僅如此,就在4月初關于國美實際掌門人黃光裕出獄的消息再一次引爆輿論,只是并沒有多少人認為他的歸來會拯救國美。對于國美目前在國內零售領域內的處境,并不是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就能夠撥動那根可以改變其命運的搖桿。黃光裕失去的是10年多的時間,而國美錯失的卻是國內零售行業(yè)天翻地覆的10年。
一位接近國美的電商行業(yè)內人士在與鳳凰網科技聊到國美的時候,用兩個字概括了它近幾年的歷程,就是保守。保守守住了國美的基礎,但同時也讓國美失去了轉型的時機和原有市場的勢頭。
失時
實際上,鳳凰網科技了解到在這次合作正式公布以前,國美已經與家樂福(中國)有過小范圍的試點。從2018年11月開始,雙方就打造了11家“店中店”,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試點,由國美負責家樂福門店大家電、3C等產品的供應鏈、店面運營以及售后服務等。
根據(jù)家樂福方面的介紹,其目前在國內的覆蓋城市已經有50多個,而且家樂福年報顯示其去年在中國區(qū)有較大增長,利潤達3.5億元。
家樂福的情況,也成了此次合作的基礎。上述接近國美的電商行業(yè)內人士告訴鳳凰網科技,國美看重的是家樂福在國內已經形成的密集的線下門店網絡,以及其門店所帶來的客觀的客流量;而家樂福則可以在家電及3C產品的供應和服務上,獲得國美的資源。
產業(yè)觀察家劉步塵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家樂福的家電由國美提供,這對國美當然是好事,但家樂福能賣多少家電是個未知數(shù)。目前國美處境艱難,一切想辦法擴大出貨渠道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努力總比聽天由命要好。”也就是說,與家樂福合作對于國美來說,會在出貨上帶來一定利好。
這又引出一種質疑,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商行業(yè)分析人士則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如果家樂福賣家電的能力很強,很可能就是廠家直接供貨了!焙唵蝸碇v,對于國美這次聯(lián)手家樂福對其出貨渠道的補充作用,仍然需要時間驗證。
需要強調的是,與國美家樂福合作的類似案例在國內零售領域早就有過多個,而國美在時間上相對已經落后。
京東2016年6月就與沃爾瑪達成合作,沃爾瑪在中國的實體門店接入了京東到家和京東投資的眾包物流平臺達達。當年11月,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商店和全球購也獨家入駐到京東平臺。
鳳凰網科技從京東商城內部了解到,與沃爾瑪合作后,沃爾瑪門店作為京東的前置倉,提高了貨品的周轉效率,雙方在線上線下也有一定引流。
另外,阿里也在線下零售布局上有一系列動作,包括入股百聯(lián)、高鑫零售。2017年11月,阿里入股高鑫零售,也就是大潤發(fā)的母公司,其中國內約500家門店均接入了阿里的淘鮮達,也上線支付寶這一結算方式。而且,在阿里新零售的布局上,大潤發(fā)也為盒馬鮮生、盒小馬提供開店幫助。
從這一點上來看,國美與傳統(tǒng)商超的合作在時間也稍稍落后于其他零售企業(yè)。而且,在合作內容和形式上,國美與家樂福也更多的是在產品銷售和服務等方面。相比較來看,沃爾瑪為京東賦能了更多國際品牌,不只是家電品類;而大潤發(fā)則與阿里不僅僅在商品方面融合,還打通了金融服務。相對來看,國美的合作稍顯單一,帶來的效果也有所局限,
失勢
國美在時間線上的錯失,也直接導致了它在市場上的式微。
國美在多次重要的節(jié)點上都錯失了最佳時機,尤其是國美在線上的布局,一直偏于保守,導致其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逐漸失去其在零售市場上原有的勢頭。
其實,國美在2011年就已經布局線上,推出了B2C+線下實體店結合的電商模式,在當時具有較強的競爭力。2012年底,國美又整合了網上商城和庫巴網,打造成國美在線。當年,國內零售領域掀起了一場價格戰(zhàn),國美與京東、蘇寧硬碰硬也毫不手軟。
只不過,國內零售業(yè)不斷更迭,模式和招數(shù)瞬息萬變,電商平臺的不斷發(fā)力和蘇寧在線下的強勢,國美反而越來越保守,一點一點丟掉了手里的蛋糕。特別是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不斷通過造節(jié)帶動家電、3C產品的銷售,而國美在這方面的反應也相對遲緩。
眾所周知,天貓在2009年第一次推出雙11概念,在隨后的10年里銷售額突破2000億;2010年京東推出618,2018年618當天銷售額約1600億。反觀國美,在2013年才啟動418國美在線店慶日,2018年僅公布GMV(成交總額)增幅數(shù)據(jù)。
但可以參考的數(shù)據(jù)是,國美2018年全年GMV為1326億元,比天貓和京東分別在雙11和618當天一天的GMV還要少很多。
不僅如此,鳳凰網科技從第三方數(shù)據(jù)機構易觀獲得的數(shù)據(jù)得知,國美在整個國內電商領域的市場份額也比較危機。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天貓平臺成交總額同比增長29.5%,占據(jù)市場份額61.5%,排名第一;京東成交總額同比增長21.1%,市場份額為24.2%,排名第二;蘇寧易購排名第三,市場份額增長至6.7%;唯品會和國美分別以3.7%和0.7%的市場份額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
可以說,這份數(shù)據(jù)很形象的展示出了國內電商平臺之間的份額占比。當然,2018年第四季度一份數(shù)據(jù)并不能全面的代表國美的現(xiàn)狀,畢竟相對于其他電商平臺對雙11的活動力度,國美并沒有全力應對,418和“黑五”是國美比較重視的兩個時段。
然而,外在的市場表現(xiàn)也直接體現(xiàn)在了國美的財報里。根據(jù)國美零售公布的2018年全年業(yè)績報告顯示,國美集團2018年銷售收入為643.56億元,對比2017年的715.75億下滑10.09%;歸屬于母公司的虧損為48.87億元,2017年為45億元。
根據(jù)過往的財報可以知道,這是國美上市以來虧損最為嚴重的一年。而直接導致國美虧損擴大的原因,則是核心家電及3C產品銷售的減少,當然也不排除國美戰(zhàn)略轉型期內布局新業(yè)務所帶來的成本增長。
不僅如此,根據(jù)國美財報可知,其目前主要分為六大板塊,包括線下零售、互聯(lián)網、智能家居制造、智能手機制造、金融投資、地產。問題在于,國美上述六大板塊業(yè)務的營收在2018年均呈下滑趨勢。
劉步塵認為:“國美沒落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和黃光裕入獄有比較直接的關系。而在黃光裕入獄后,國美管理層心態(tài)趨于保守,守業(yè)心態(tài)大于創(chuàng)業(yè)心態(tài),直接導致國美失去電商和新零售時代的機遇,線下也被蘇寧大幅超越。”
如今國美在國內零售行業(yè)的現(xiàn)狀,并不是單一的內因或外因造成的結果,而前述接近國美的人士則認為國美自身的影響因素更大一些,遲緩、保守都導致國美措施了太多機會。然而,隨著黃光裕錯失的時間,國內零售行業(yè)的主角已經悄然發(fā)生變化,國美已經偏離舞臺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