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
享
務
|
- 1 - 從星巴克說起 如果說有人請你喝咖啡,你會首先想去哪里? 你很有可能第一時間會想起星巴克,你大腦對星巴克的印象,就是他的門店,——開在市區(qū)高檔寫字樓、或著大牌林立的購物中心,寬敞開闊的門店,醒目的美人魚招牌,休閑舒適的木質(zhì)座椅,混合著咖啡香和蒸汽咖啡機滋滋聲的吧臺。 在這樣的店里,你愿意在工作之余和你的朋友,花上32元一杯的價格點杯咖啡,去坐上1個小時,去打發(fā)時間。 是的,我們習慣了咖啡店似乎本來就是這樣子——作為西方的舶來品,它代表著一些休閑、有品質(zhì)的流行文化,所以30元一杯的價格,我們不覺得他有什么不合理。 但如果說你的朋友帶你到這個地方去喝杯咖啡,你愿意付多少錢? 我猜你可能最多只愿意花5塊錢喝上一杯。 這里是世界咖啡的發(fā)源地——埃塞俄比亞,咖啡店多如廣東街頭的涼茶鋪,當?shù)厝嗽诨馉t上煮一大壺咖啡,隨喝隨倒。 這樣的一杯咖啡在本地只需要15希爾,不到人民幣3塊錢。 為什么同樣一杯咖啡,埃塞俄比亞你只愿意花5塊錢喝一杯,而在星巴克確愿意支付6倍的價格,并且還感覺很開心? - 2 - 諾貝爾經(jīng)濟學家對產(chǎn)品價格的試驗 2017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泰勒,曾做過一個以下有名的試驗: 他召集了2組人,分別為A組和B組,向他們提了一個問題,問題如下。 “夏天的午后,你躺在海灘上,非常的口渴,想喝上一瓶冰鎮(zhèn)啤酒! “你的一位朋友愿意到附近唯一的商店去幫你買,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錢?” 在這個問題中,A組和B組唯一的差異是,A組的商店是雜貨店,B組的商店是一家豪華酒店。 在調(diào)查問卷結束后,A組的人平均報價是10元,B組的平均報價則是18元。 一瓶啤酒,產(chǎn)品本身的功能沒變,都是解渴,按道理說不管在哪里買,你愿意付的錢都是一樣的。 但不合邏輯的是,如果場景發(fā)生了變化,你愿意支付的價格卻有天壤之別。(在這個例子里,相差有2倍) 在泰勒的這個試驗里,一個商品交易行為,除了產(chǎn)品本身,交易過程本身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感和劃算感,也是我們買單的重要影響因素。 他把這個重要的影響要素叫做“交易效用”,交易效用可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交易效用=參照價格-產(chǎn)品售價。 參照價格,也叫錨點,是我們在交易過程中,受到交易環(huán)境影響而愿意給出的心理價格。這個錨點可能是產(chǎn)品的外包裝、零售門店的位置、環(huán)境等相關因素。 在一個交易過程中,交易效用越高,我們覺得越劃算,越滿足,越愿意買單。 所以同樣品質(zhì)的一杯咖啡,在埃塞俄比亞的街頭,一位大姐用鐵壺給你倒上一小杯,你只愿意付5塊錢,而在深圳海岸城這樣的地方,你愿意花上30塊錢,買一大杯滿滿的星冰樂。 在星巴克,超大的杯子,高顏值的外觀,討人喜歡的口感,高大寬敞的門店環(huán)境,星巴克這一切精心的營造,都是為了制造一個錨點,讓你心甘情愿花上高價,并且覺得劃算和開心。 |
原標題:星巴克、奈雪的茶,新消費主義是如何操控你錢包的?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