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便利店2018年業(yè)績公示,從中可以看出些什么?
銷售增長率下降、服務產品領先增長 2015年以來,日本便利店現存店鋪銷售增長率出現下降趨勢,依靠新開店拉動銷售額增長。從商品動銷結構看,按照新的商品分類,咖啡等服務臺鮮品拉動日配食品基本持平,點心類和軟飲料、冷凍食品、冰淇淋等加工食品有所下降,香煙、雜志等非食品類總體在下降,曾經作為便利店聚集顧客主力品的香煙和雜志,幾乎到了不值得關注的程度。強勢上升的服務產品一直受到關注,便利店作為社區(qū)公共平臺的功能在強化。
便利店加盟店的經營模式正在面臨挑戰(zhàn),加盟店的收益是從店鋪的銷售額中減去商品成本的毛利與本部分享,從中減去打工的人事費、水電熱費、食品廢棄損失以后,剩余才是待分配利潤(營業(yè)利益)。 本部收取毛利比例為4~6成。深夜客人少的話就會虧損,加盟店聯(lián)盟酒井委員長自身是全家便利店加盟老板,他在2018年的營業(yè)利潤為295萬日元,扣除各種經費后,收入是269萬日元。他的勞動時間也不短。2018年12月為367小時,2019年1月353小時,2019年2月322小時。超過了過勞死認定基準加班100小時的標準。 根據武藏大學教授土屋直樹的調查,大型連鎖加盟店的營業(yè)利潤收益在400萬日元以下的占全體的40%多,就算是比較高的600萬日元,如果夫婦兩人平均分,每人不過300萬日元,收入很低。隨著打工時薪上漲,在銷售額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店老板自己被迫長時間勞動,經濟產業(yè)省3月份公布的2018年調查顯示,加盟店老板希望續(xù)簽合同的愿望降低到50%以下,說明便利店已經飽和,就業(yè)、費用、收益已經很難平衡,目前的形態(tài)或許就是頂峰狀態(tài),24小時營業(yè)模式需要重新評估了。
增加數量,不能掩蓋客流下滑
從開閉店數量相對比較看,羅森開店快、全家關店快。當然,總的開店數量還是7-11最多。這個數據和內部業(yè)務結構調整有關系,不能拘泥于表面數據。
以7-11為例,在剔除店鋪數量增加的業(yè)績以后,現存店鋪客流量在下降,這是潛在的普遍問題。據某食品超市的老板說,最近幾年,只要有中型食品超市開業(yè),很快就聚集過來數家便利店、藥妝店爭奪社區(qū)小半徑副食客群,逼迫食品超市不斷強化便利店很難經營的生鮮類,同時不斷延長營業(yè)時間。便利店一方面在不斷尋求新的開店機會,與臨近業(yè)態(tài)搶市場,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店鋪經營收益質量,改進店鋪商品結構,提升商品力和服務力。
效益很高、維持很難 眾所周知,7-11的平均單店日銷售額非常突出,超過65萬日元,雖然顧客數和客單價不公開,但從日銷售方面可以推測比其他兩家企業(yè)要好一些。盡管7&i集團內部業(yè)務改革有一些困難,但是其便利店業(yè)績還是遙遙領先。 羅森和全家便利店日銷售額幾乎一樣,但是內容結構不同,全家平均顧客數比羅森日均多100人以上,而羅森的客單價要高出80日元以上。顯示出全家商品價格更靠近大眾,當然維護客流量也是很辛苦。而羅森依靠高客單價維持業(yè)績,需要更好的商品創(chuàng)新力支撐,不斷尋找新的高價值商品賣點,不然很難持久。
未來仍值得期待 之一、新技術全面競爭
羅森的母公司三菱商事有很強的支持力,業(yè)績也趕上了全家,新生的羅森銀行金融服務會進一步支撐羅森的客流量,在業(yè)績方面取得相輔相成的效果。全家和尤尼的關系理順后,和唐吉可德有合作,還有一些網絡數據化合作項目,公司運營體質脫胎換骨,下一步業(yè)績令人期待。全家和羅森在今后5年將迎來全方位的戰(zhàn)略性競爭局面。 之二、自助店時代到來
美國無人便利店的Amazon Go,每家店鋪的銷售額是便利店的1.5倍。每家便利店銷售額為$1M(約1億日元),Amazon Go為$1.5M(約1.5億日元),據說到2021年計劃開3000家分店,將產生$4.5B(約合4500億日元)的銷售額。 據說美國有約15.5萬家便利店,改造升級空間還是很大,日本全國有5.56萬家便利店,2018年11月每家店鋪的銷售額約1600萬日元,客單價大約618日元,單店平均客流量為862人,按年度計算的話,單位坪效和Amazon Go差不多,所以,日本的便利店將來到底會怎樣演變,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