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漲價
電影票價從來都不應該是孤立的數(shù)字,而應該與現(xiàn)實的貨幣購買力對照起來看。
2002年張藝謀以《英雄》開啟中國大片時代,以2.48億元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換算下來,市場影響力一點也不比20年后的《唐人街探案3》差。
之所以大家在2015年前后有電影票低價的印象,主要原因是票補。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免費模式進入電影領域,這才有了貓眼從美團獨立借助騰訊而發(fā)展長大的故事,淘票票背靠阿里的崛起路徑同樣如此。
早期,無論是貓眼、淘票票,還是已經(jīng)失勢的百度糯米、時光網(wǎng)、咪咕影院,都把票補作為擴大市場份額的制勝法寶。
最瘋狂的2015年,當年440億元的總票房中,有30-50億元來自票補。那段時間也是電影票價的一個低谷,動不動就9.9元隨便看。
已經(jīng)獨立上市的貓眼電影,2015年-2017年銷售與營銷開支分別為15.21億元、10.28億元、14.20億元;2018年,行業(yè)估計其票補達到13億元。
2018年有關部門曾叫停票補,雖然最終并未徹底執(zhí)行,但此后幾年,各大公司的票補力度卻實實在在地下降了。
因為,獲取了市場份額、培養(yǎng)了用戶習慣后,這些大公司們都開始向市場要利潤了。
貓眼娛樂(01896.HK)上市后扭虧為盈,內容投資給力是一方面,主要原因還是票補下降。6成以上的市場份額,2元/張的票務平臺服務費,能持續(xù)穩(wěn)定地貢獻收入和利潤。
相比之下,淘票票母公司阿里影業(yè)(01060.HK)巨虧多年,說到底還是因為市場占有率不夠高,無法在渠道的助攻下進擊上游,更不敢貿(mào)然大規(guī)模削減票補。
另外,電影行業(yè)已經(jīng)進入瓶頸期,近幾年無論是上映電影數(shù)量還是總觀影人次,增長率都急速下滑。在此背景下,要想全行業(yè)大盤持續(xù)增長,提高票價就成了最直接的方式。
2017年-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收入分別為559.11億元、609.76億元、642.66億元,總觀影人次分別為16.20億、17.16億、17.27億,單價分別為34.51元、35.53元、37.21元。
2020年電影院復工后長時間重映了多部舊片,以低價吸引消費者進入影院,當年電影片平均價格仍然達到了36.97元。
按照目前的趨勢,電影票價只會越來越貴。
雖然行業(yè)進入瓶頸期,總票房增速不斷下滑,但銀幕競賽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剩者為王的目標刺激著萬達電影、金逸影視、橫店影視等主要院線,競爭越來越激烈。
所以,去年7月20日電影院復工后,就有行業(yè)人士呼吁,多去看幾場電影吧,如果電影院關門太多,剩下的必然會漲價。
那個時候,觀眾以為這是影視行業(yè)的求生欲,卻沒想到不過半年就一語成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