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確給諸多產業(yè)和企業(yè)造成了嚴重影響。不過,零售行業(yè)卻有如受到“特殊照顧”,2009年即將過去,盡管百貨、家電以及一些奢侈品的連鎖業(yè)態(tài)不可避免地受到涉及,但零售業(yè)在這一年中的表現可圈可點,有如中國經濟在全球的表現,讓人側目。
危機襲來 積極應對
2008年底,金融危機自美國蔓延,全球皆聞之色變,一時間似乎人人自危。作為民生消費零售的零售行業(yè)也概莫能外,企業(yè)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生怕在危機中出局。
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零售商采取了諸多策略,以求能將影響降至最低。
生鮮經營成為重中之重。農超對接已成為零售商提升利潤的一大法寶。在商務部的推動下,農超對接已經在全國24個省市試點,一大批零售商通過農超對接,減少了生鮮商品的采購環(huán)節(jié),成本大幅降低,進一步提升了生鮮經營的水平和利潤空間。
自有品牌成為利潤新的增長點。一般自有品牌的利潤在13%到18%;而雜貨類則能達到30%,這是銷售其他品牌無法得到的高利潤。今年以來,無論是內資企業(yè)還是外資零售商,都在自有品牌上加大了投入。如TESCO首度在上海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系列蔬菜產品。北京超市發(fā)在今年上半年成為北京市內資企業(yè)中增長幅度最快的企業(yè),其總裁李燕川指出,果蔬特色突出、門店升級擴張、社區(qū)有效營銷、自有品牌研發(fā)是其逆市增長的四張王牌,而自有品牌更是成為金融危機下超市發(fā)銷售的利潤功臣。
店鋪改造成為重點。不僅是超市或百貨企業(yè),連家電零售商也開始了對門店的升級改造,以提高銷售額。如國美電器今年將關店近百家,同時改造和提升一批門店,其單店效益得到增長。同時,通過節(jié)能改造來降低運營成本也成為零售商的共識。
2009年,零售企業(yè)還加快了完善供應鏈、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優(yōu)化人力資源、合理降低損耗、大力壓縮不必要的開支以降低成本等措施,千方百計提高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
銷量增長 利潤下滑
最能反映零售商在金融危機襲來時焦慮與惶惑心態(tài)的,莫于過全國上下商家的遍野促銷。這也是2009年零售行業(yè)不能不提的一大“特色”。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為了積聚人氣,增加銷售額,零售業(yè)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滿300送300”、4至5折封頂之類的空前促銷。首先是百貨、家電、建材、家具連鎖等業(yè)態(tài),但隨著零售商對未來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連超市這個被稱為最具抗經濟危機風險的業(yè)態(tài)也卷入其中。全國大部分超市企業(yè)也加入到打折促銷的大軍中來,連一向以“天天平價,始終如一”、從不促銷的全球零售巨鱷沃爾瑪也按捺不住。其中,像物美、家樂福等零售商,促銷力度可謂到了瘋狂的地步,最大的促銷甚至效仿百貨企業(yè),打起了5折——這確屬罕見,要知道,超市行業(yè)的平均凈利潤,已經多年維持在1%至3%的水平。
大幅的打折促銷并非一無是處。金融危機下,零售商的銷量仍普遍得到了增長。從各上市零售企業(yè)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報數據看,大商股份上半年營收增4%,福建新華都增長了30%以上,銀泰百貨今年上半年總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上升28.8%。
然而,瘋狂促銷也埋下隱患。盡管銷售增長,但企業(yè)的凈利潤卻出現明顯下滑。如大商股份上半年營收增4%,但凈利卻大降73%,創(chuàng)10年來新低。重慶百貨上半年凈利潤為8403.31萬元,同比減少23.07%。而南京新百和廣百股份凈利潤也同比出現25.75%和12.5%的下滑。新華都同樣沒能幸免,其上半年營業(yè)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15.49%,利潤總額減少9.15%。銀泰百貨凈利潤下降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