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三八”婦女節(jié),隨著這一節(jié)日的到來,廣州各大商場也展開了“女性營銷月”。通常3月份是商場的新品推廣期,一般折扣不大,但為拉動女性消費,近期商場推出的“三八”新品打折、購物贈禮、會員多倍積分等活動也是接二連三。但記者在采訪時發(fā)現,不少女士對于當前商場推出的這些促銷似乎并不感冒。如今的女性更注重精明消費,僅憑著打折、送禮這些招數,各大商場究竟能否撥動女士們的心弦,成功撬動女性消費呢? 標價虛高 打折不實在 “商場說是打折,但折后價格也不怎么便宜,感覺非常不實在!盡icky近日在廣州某商場購物時發(fā)現,一款曾經關注過的棉衣如今打五折后的價格是435元,但朋友之前按七折買回來的價格也只要三四百。Micky好奇地到網上一查,居然有賣,只要300多!熬W上的吊牌價跟商場的吊牌價不一樣,商場吊牌869元,淘寶上吊牌619元。這樣算下來,商場雖然說是打五折,其實按真實吊牌算下來,只是打了七折,優(yōu)惠力度并不大。”對于標價,業(yè)內人士梁先生無奈透露了真實想法:“現在商場本身打折的力度很大,動不動就五折,品牌的價錢不定高一點,商場打折的活動就不能參加了! 據資深零售行業(yè)職業(yè)經理人透露,綜合類百貨公司“即使大幅折扣依然可以獲利”。綜合類百貨公司的平均毛利可保證在18%~22%,純穿著類百貨公司最高綜合毛利可達26%。通常新品零售標價的3~4折為服裝代理經銷商的成本價。也就是說,即便是當季新品按零售標價的四至五折促銷,零售商與經銷商也可保證10個點的毛利。 困 惑 打折是噱頭 好貨難淘未免失望 雖然已進入3月份,但廣州的一些百貨和購物中心依然將春節(jié)的打折活動延續(xù)下來,推出最后一波“大型酬賓”和“季末狂折”等活動,甚至有不少產品以1折~3折的超低價出售。事實上很多商場的促銷都是在消化往年的庫存,這點消費者感受得非常直接。利用周末商場推出活動的機會,持有百貨公司VIP卡的黃小姐在收到短信后興致勃勃地到百貨公司去逛街。“可能因為搞活動又是周末的關系,到商場一看,顧客確實比往日多了不少。收到的短信說‘秋冬服飾’低至3折,我想趁機淘一些質量比較好的經典款,不過逛了一圈,發(fā)現低至3折的貨品也就那么幾件,實在淘不出一兩件滿意的來,而專柜里更多推的是新品,一般只打個9折,當然不抵買了!秉S小姐覺得,商場所謂的最后大酬賓噱頭大于實際,雖然低至3折的東西是有,但去了還是未免有些失望。 化妝品看似著數多 贈券其實成雞肋 記者了解到,在3月份各大商場和購物中心活動最多的莫過于化妝品專柜。記者在某百貨公司看到,從3月1日~10日,百貨公司的化妝品專柜都推出一些特別的活動,最常見的是購物贈券,比如滿“500元送50元券”等。不過商場所贈送的是化妝品券,只能規(guī)定用于在部分參與活動的化妝品專柜購買,選擇本來就不算多,而且一些專柜的化妝品根本很少甚至沒有低于50元的產品,因此這張贈券也幾乎成雞肋,要不只能加錢購買自己所需的貨品,要不只能在僅有的幾個低于50元的產品中篩選,或者干脆白白浪費贈券。 專家看點 僅靠促銷 消費者未必buy 傳統(tǒng)百貨須向特色、主題化轉型 中國購物中心產業(yè)資訊中心主任郭增利認為,從2012年百貨商場用促銷方法對銷售額的影響結果來看,消費者如今對促銷已經產生疲憊感,加上由于促銷太多觸及價格底線,壓迫了利潤空間,導致拒絕參加這種商場促銷的品牌越來越多。根據郭增利的個人預測,如果三八節(jié)商場僅用價格促銷來吸引消費者,效果將會很不明顯。“因為現在商場有節(jié)就搞節(jié)日促銷,沒節(jié)就造節(jié)促銷,僅圍繞價格來做營銷活動勢必面臨瓶頸。”郭增利建議商場和購物中心應當分清楚促銷和營銷的區(qū)別,要做有創(chuàng)新的營銷,比如加重營銷中的文化色彩,讓女性消費者參與其中,激發(fā)購物欲望。 華融證券發(fā)布百貨行業(yè)研報稱,百貨目前正處在模式轉型期,傳統(tǒng)“地主”式的經營方式正在面臨線上商務加速膨脹的沖擊,傳統(tǒng)百貨對渠道的掌控力、未來營業(yè)利潤率、現有百貨公司市場占有率都將出現下降。廣東商學院流通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在電子商務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yè)態(tài)沒有大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之前,百貨業(yè)曾經非常輝煌,甚至是“一態(tài)獨大”,然而隨著零售業(yè)的演變,百貨業(yè)的下降、老化在所難免。 王先慶認為,百貨業(yè)應該根據自身的商圈、商場情況向四種類型轉化:其一為中型購物中心;其二為主題超市;其三,從大百貨轉向特色百貨;其四,可以轉型為小型的會展貿易型市場,為細分人群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記者觀察 百貨業(yè)面臨轉型尷尬 舒適購物環(huán)境與實惠不能并存? 記者采訪發(fā)現,“商場打折的種種”不但讓消費者怨言多多,實際上商場也沒有撈到好處。3月份正是春節(jié)過后每年最大的銷售淡季,也是經銷商籌備新貨、資金周轉最艱難的時期。然而在消費者看來,商場的促銷活動已經很難撬動購買欲了:一方面,在折扣不多、可選擇款式不多的情況下,購物贈券又限制多多;另一方面,要么在賣場人丁稀少、環(huán)境舒適時充當購物“冤大頭”,要么就得趕著打折季擠在人潮中血拼,不僅享受不到好服務,還經常在一片混亂或為湊滿千送百的額度中買到并不怎么想要的商品。 尷尬淪為電商“試衣間”?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因素,使得更多的消費者轉戰(zhàn)網店。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檢測報告》顯示,到2012年年底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guī)模達到2.73億人。讓百貨業(yè)人士擔憂的是,當前的消費習慣正在轉變。許多年輕的消費者往往在百貨店的專柜試好款式和碼數,然后到網上淘寶。從去年開始,整個零售行業(yè)包括百貨業(yè)的銷售業(yè)績就不樂觀,北京、上海的部分大型百貨企業(yè)相繼關門歇業(yè)。要么淪為電商的“試衣間”,要么成為消費者眼里“不打折不消費”的“折扣店”。消費者興致不高的背后,恰恰折射出中國百貨零售業(yè)的轉型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