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
享
務
|
周末去哪兒?這個問題,和“晚飯吃什么”一樣,讓人有點期待又有點焦慮。 逛逛街,遛遛商場,肯定是最常見的答案之一。幾年前,有研究機構(gòu)分析一個濱海城市市民出行的大數(shù)據(jù),得出一個結(jié)論,當?shù)厥忻裰苣⿻r候最喜歡的休閑方式是逛商場。想來,這種情況也不是某個城市獨有。周末消費的熱情,人們可以在本地商場直觀體驗到。不過,對不怎么愛購物的人群來說,比如我,逛商場就只是個“好歹走出家門”的雞肋選擇了。幸好,商場里現(xiàn)在也常有書店“收留”這樣的客人。 如今,在不少城市的大型商場,書店幾乎成了“標配”。它既可以是逛商場購物的人們中場休息的“加油站”,也可以是去商場觀影、聚餐的人們打發(fā)零散時間的等候區(qū),甚至也常成為部分人逛街的目的地。一些書店品牌隨之興起,在一地或多地商場連鎖辦店,和電影院線等一道成為知名的“時尚”門面。 書店與商場結(jié)合成為“標配”,其實也是最近幾年才盛行起來的。但立身于人氣旺盛的地帶,卻是它早已享受過的待遇。許多人的少年、青年記憶中都有一座在城市中心地帶、備受關(guān)注的書店。所以,如今書店在這些大型商場的出現(xiàn),看起來好像只是一次“重回”。也只是看起來——其實,“重回”的過程中,已經(jīng)經(jīng)歷深刻變化。 實體書店的衰落,一度成為人們?yōu)橹箲]的話題。且不去論人們閱讀率變化這樣的大背景,單是網(wǎng)上書城的興起,就對實體書店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論成本,實體書店偏向于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地段開店,多了一筆不小的房租開支;論配送,獲得強大物流加持的網(wǎng)上書城已能做到高效送貨到家;論價格與書目的豐富,因為客源覆蓋面廣,容量超大,網(wǎng)上書城與實體書店相比,更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許多實體書店因為客流萎縮、收入銳減,先是逐漸搬家,改開在房租便宜的地方,接著又往往因此陷入客流更少的循環(huán),最終關(guān)張。 而今實體書店的“重回”與“回暖”,大概并不是因為“回”。因為從前面說的那些角度追究起來,網(wǎng)上書城對實體書店的優(yōu)勢沖擊,并沒有根本改變。事實上,這種由技術(shù)升級帶來的變化,并不會回頭。書店的“暖”,更重要的是因為在往前走,找到了新優(yōu)勢,逐漸發(fā)現(xiàn)更多可以突破的新路。 在商場逛書店的那些讀者,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樂趣又是什么呢?能親手觸摸到書的實體,像在圖書館一樣徘徊在一排排書架中間……精美別致的陳設設計,豐富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飲與食,歌與影……書店開始變得更像是一種包容的空間,可以有意識地把與閱讀有關(guān)、有助于更好展開精神世界的因素聚攏、催化。 有一回在鄭州,我路過一家名叫“我在”的書店,開在當?shù)乩想娎|廠的舊址改造的空間里。書店的選址與設計有特色,據(jù)說成了當?shù)貝酆谜摺按蚩ā钡臒狳c之一。但令我印象更深的,則是它主要的受眾,是附近一些新興的社區(qū)的居民。書店里特意設計許多空間,可以供居民們預約開展活動,辦些自發(fā)的沙龍,開個放映會、小型音樂會,甚至組織個小規(guī)模的興趣班,大概都不成問題。我無法預言這家書店未來的命運,但卻有一陣遐想,如果自己居住的小區(qū)附近有這樣一家書店……這樣的書店,和我少年時所見的書店,已幾乎是兩回事。 今天,我們?yōu)槭裁慈钥赡苓x擇去書店度過周末時光?書當然是基礎。就像圖書館越來越受歡迎一樣,隨意翻閱的心理需求始終在,在一部分人群中甚至非常強烈。一個在書目的選取、分類的設置等方面有特色或深度,能夠契合讀者需求的書店,仍然能得到讀者的青睞。但售書大概已不足以讓書店真正立足,這是它曾衰落的波動證明了的。只有單一賣書功能的書店,大概會越來越少。想要立身得從容些的書店,可能不再是人們印象里的“舊模樣”。 它可能會像茶室和咖啡廳。這是實體書店回暖后,人們最常見到的樣式。人們在這樣的書店里,選本書,就著茶香和咖啡香翻翻,度過一段休閑時光。它可能是個客廳,不必你操心裝修,有足夠賞心悅目的布局,也不局促,讓你可以和朋友愜意晤談。它可能是個課堂,有講座可聽,有作者可近……同樣在鄭州,還有另一家以各類作者見面會與講座豐富聞名的書店。我遠在北京,都經(jīng)常耳聞北京文化界的名家去這家書店舉辦活動的訊息。它們大概就是有些人說的書店越來越不像“書店”,也可能像個小型圖書館,像個開放的文化中心。但無論如何,它們都和圍繞書展開的精神生活有關(guān)。所以,不像“書店”的書店,或許正是未來書店的模樣。 不過,話說回來,要記得,這些模樣,都是“書”這顆種子里生長出來的。
|
|
原標題: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未來書店將是什么模樣? / 編輯:婉兒 |
|